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的摇篮

作者:徐祖哲、Wells,来源:俄罗斯虚拟计算机博物馆, 更新于:2024年3月1日 00:47,阅读:137

这篇文章是在奥列格·康斯坦丁诺维奇·谢尔巴科夫 (Oleg Kon stantinovich Shcherbakov)诞辰90 周年纪念日发表的,他是第一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参与组装中国 BESM-C计算机(俄语 БЕСМ-K,即104机)的苏联科学专家。这在当时是亚洲最快的计算机。

译者注:本文源自俄罗斯虚拟计算机博物馆,原文名为《At the Cradle of the First Chinese Computer》。最初由徐祖哲老师的计算机六十年公众号通过机器翻译转载,现由Wells重新翻译为中文版本。

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苏联计算机科学的领导者——进动力学与计算机工程研究所 (IPMCE)成为了世界著名的科学中心。在世界范围内的相关组织中,它声名鹊起,任何重要的学术会议都会邀请它参与。而在这期间,中国工程师也被邀请到IPMCE参与培训。

中国需要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长达25年的抗日战争和内战(1924-1949)的烽烟终于消散,和平的阳光照耀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人民民主国家迈出了社会、科学和经济进步的第一步,第一批现代工业企业和科学中心正式成立了。

许多中国工程师被派往国外学习并积累计算机和计算方面的经验,在美国留学的人自然更喜欢和宣传美国的项目——教育是最好的宣传。然而,当SA Lebedev在IPMCE将БЕСМ-2投入正常运行后,中国科学院的一个代表团进行了参观。在详细了解了研究所的工作和计算机的情况后,为了给国家计算机科学、工程和生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专家提出了在中国建立科学中心和制造计算机的合作计划。

当然,这一提议得到了苏联和中国科学院总体合作计划的支持,也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批准。

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院(AS PRC)首先计划在北京组装非常流行的计算机M-20它也是由 SA Lebedev 设计的,比БЕСМ-2稍早一些,并很快成为许多科学组织使用的第一台苏联计算机。

然而,不久之后,当BESM-2在IPMCE完成并投入运行后,中国科学院(AS PRC)立即做出了要复制它的决定。

根据通过的协议,应在北京建立计算机工程研究所(ICE)——实际上是IPMCE的一个副本——并共同培养其人员。IPMCE为中方提供了БЕСМ-2的全套技术文件,并为其组装和测试提供科技援助。尽管该项目要求 IPMCE 做大量工作,但考虑到当时的苏中亲密的合作关系,这是“水到渠成”的事。

因此,双方商定,IPMCE中至少有一名苏联技术专家将长期在北京工作,提供一切必要的实际援助,包括讲课、咨询等。因此,一个由中国学员、研究员以及1957年至1959年间在莫斯科IPMCE学习的毕业生(科学学位)组成的庞大团队成立了。而IPMCE的五名科学家则会在中国长期工作支持这个项目。

奥列格·康斯坦丁诺维奇·谢尔巴科夫(Oleg Konstantinovich Shcherbakov)是计算机供电系统专家,也是来到北京的第一位苏联工程师,他必须承担这项工作中最困难的部分。

AA Pavlikov(左),中国工程师和Oleg Shcherbakov(和他的汽车)。

AA Pavlikov(左),中国工程师和Oleg Shcherbakov(和他的汽车)。

1957 年初,SA Lebedev 在调研了中国建立和发展全新的科学与工程方向的真正潜力后告诉谢尔巴科夫:“中国人要制造自己的计算机,你去那里看看他们到底有什么,能帮着做什么吧!”

因此,奥列格·谢尔巴科夫来到了中国。

但这一切都是从“错误和混乱”开始的。在北京机场居然没有人接他,他也不会说中文。不过,运气还不差,好在一个没有接到自己客人的人注意到了这个孤独的、茫然的外国人。他会说一些英语,该男子向谢尔巴科夫打了招呼,了解情况后把他带到了城里,并给他安排好了住宿——谢尔巴科夫在中国的第一个晚上是在一个友好的家庭里度过的。

第二天早上,一切都搞清楚了,中国的合作伙伴没有收到有关来自莫斯科的专家的行程的任何信息,从而没有为他的到来做任何准备。

无论如何,第一天的“缺乏关心”得到了随后的真诚友好,特别是大量的辛勤工作的“充分补偿”。

北京的ICE是生产第一台中国计算机的主要组织。它成立于两年前。一直以来,主要是寻找合适的科技信息,派遣中国专家到德国、苏联和美国学习或进修。

该研究所位于北京郊区的大楼刚刚竣工。工程师们为苏联专家粉刷了墙壁,打扫了房间和周围的区域等等。他们还带来了简单的家具并铺设了电缆。

北京计算机研究所(ICE)的合作者在其大楼前

北京计算机工程研究所 (ICE) 的合作者在其大楼前。奥列格·谢尔巴科夫(Oleg Shcherbakov)坐在第一排的中央。

谢尔巴科夫亲身体验了所有中国同事——从研究所所长到口译员——的惊人的热情和工作能力。几乎全天都是工作时间,他通常都是深夜才回到酒店,但研究所的工作一刻也没有停止。第二天早上,他发现桌上已经放好了一长串问题和当天的工作计划。除此之外,每个人都还急切地向他请教一些新的问题。

在当时的条件下,谢尔巴科夫不可能随时与莫斯科的同事进行沟通和商量,并且由于他不懂汉语,他也无法与中国同事进行直接交流(即使使用字典)。

中文翻译也存在问题,他们中的许多人不懂技术术语。尽管如此,他还是调动了他所拥有的一些经验和所有英语知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是一名无线电大师,在北线和北极与英国和美国的海上护航队一起工作),让大家在电子和计算领域能够顺利的进行交流。

中国科学院由其创始人郭沫若(1892—1978)领导,郭沫若是著名科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和政治家(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日本漂泊了大约十年的时间,但随着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他又回国参加解放斗争。

郭沫若——中国科学院院士

郭沫若——中国科学院院士

郭沫若亲自督导北京研究院的工作。他非常尊重自己的祖国,并随时准备为祖国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为其他人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当著名科学专家Fan Syngbi, Khe Shaoduon, Uo Dzikan[1]等人得知开始工作后,他们纷纷从欧洲和美国返回北京。这些令人尊敬的人愿意放弃“舒适的欧洲生活”,并在研究所尽了最大的努力。他们研究和翻译了莫斯科 IPMCE 科学出版物的技术文档,与年轻工程师一起参加了苏联专家的讲座,然后自己与年轻工程师一起工作。这是一个重要的帮助。他们还努力学习俄语,帮助苏联科学家了解中国。

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天,奥列格·谢尔巴科夫还记得他的中国同事,他们渴望研究和理解任务中的所有细节,他们的勤奋、友善和热情令人印象深刻。

谢尔巴科夫亲自讲授供电系统和装置,并对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的工程企业进行工业制造的可行性进行了专家评估。他还为电子元件进行工业生产的准备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当时中国工业环境还无法生产(微型)矮脚阀(БЕСМ-2 中约有 4000 个)、半导体二极管(БЕСМ-2 中约有 5000 个)、铁氧体零件、某些类型的电阻器、仪器仪表和许多其他元件。这些短缺的零部件和相关设备通过苏联的供应得到了补偿。同时,中国也正在发展自己的工业,当然是在苏联的援助下。

为此中国成立了一个新的工业部——许多苏联专家在其管辖的企业(在苏联的援助下建造)工作。第一批中国无线电元件于 1958 年问世。

1958年,颇具影响力的科学家、数学家、莫斯科院士MA Lavrentjev访问了ICE。在那里,他评估了苏联和中国专家的工作情况,并正式确认了 选择BESM-2 在科学和经济上的正确性——早前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M-20的组装将会更加复杂和昂贵。

米哈伊尔·阿列克谢耶维奇·拉夫连杰夫院士

米哈伊尔·阿列克谢耶维奇·拉夫连杰夫( Mikhail Alekseevich Lavrentjev)院士

谢尔巴科夫的详细报告让SA Lebedev 深受鼓舞。他派了更多的专家到北京。AA Pavlikov 是下一个。他举办了有关外围设备的讲座并帮助中国专家设计它们。那时,一个大型科学家团队已经在该研究所(ICE)工作,计算机的开发正在全速进行。IPMCE 提供设备、仪器、原材料方面的帮助,所有这些都将在 ICE 组装、测试,并对中国专家进行培训。

YI Vizun 紧随 AA Pavlikov 之后来到中国。他在 ICE 建立了生产部门,并在那里组织内存单元铁氧体磁芯的制造。莫斯科 IPMCE 为了保证第一台存储设备的生产向中国发送了大量铁氧体磁芯,以此作为支持。IPMCE 在当时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装备精良且相当强大的制造部门。这是 VV Bardizh 实验室的合作者和 IPMCE 实验工厂的共同努力完成的。

与此同时,ICE取得了长足的进展,1958年5月,中国工程师收到了第一批ICE制造的铁氧体磁芯,而БЕСМ-K(即104机,中国版БЕСМ-2,K是俄语中Китай中国的意思) 总共需要 200,000 件。

1958年,中国,北京,ICE,BESM组装。

1958年,中国,北京,ICE,БЕСМ-K(104机)组装

按照原计划,组装工作要在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完成,但由于一些问题,在第二年(1959年)五一期间完成了104机的组装。还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另一台苏联计算机——M-3[ 2 ](103机)在北京完成组装并顺利运行,这是新中国的第一台计算机。

1958年秋,莫斯科(IPMCE)专家组组长VA·梅尔尼科夫抵达北京。他监督了在 ICE 开始的计算机复杂测试。

VA Melnikov – BESM-K 设计和制造方面的首席苏联专家。

VA Melnikov – БЕСМ-K 设计和制造方面的首席苏联专家。

该计算机的中国版本总体上重复了 IPMCE 的 БЕСМ-2,并进行了一些改进。它的功率达到了35千瓦,占地面积为 170 平方米。

1958年,奥列格·谢尔巴科夫荣获了中国国家大勋章“中苏友谊[ 3 ]”勋章。

 

“中苏友谊”奖章(OK谢尔巴科夫作品)。

“中苏友谊”奖章

该奖章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 4 ](1898-1976)亲自颁发,周恩来亲自帮助组织和控制БЕСМ-K(104机)的工作。

周恩来(1898-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

周恩来(1898-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

当然,还存在一些更多的技术问题,不过,年轻的ICE专家的资质水平已经显著提高,因此,他们自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在莫斯科留学的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回到北京后也积极投入工作。

 

Oleg Konstantinovich Shcherbakov 博士(在 IPMCE 庆祝其 80 周年庆典)

Oleg Konstantinovich Shcherbakov 博士(在 IPMCE 庆祝其 80 周年庆典)

剩下的大部分问题都由莫斯科IPMCE最后一位在北京的专家 AS Fedorov 解决了。1959年4月他离开时,中国的БЕСМ-K计算机(104机)在操作模式下进行了集中测试。其性能达到每秒10000次操作。

它以 БЕСМ-K / 104机 的名称正式投入运营,在当时被誉为“亚洲最快的计算机”。

 

计算机 BESM-K “亚洲最快的计算机”1959 年。

计算机 БЕСМ-K “亚洲最快的计算机”1959 年。

备注:

1.名称可能有其他拼写。

2. M-3是一台小型计算机,由苏联科学院动力研究所Isaak S. Bruk院士团队设计。在中国,它是在 GPLopato ( Lopato Georgiy Pavlovich ) 的工程监督下,根据国家科学院的需要在北京有线电厂(738厂)组装的。

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8%8B%8F%E5%8F%8B%E8%B0%8A%E4%B8%87%E5%B2%81 %E5%8B%8B%E7%AB%A0

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Zhou_Enlai

Authorized | 已获原作者授权,请勿随意摘编或转载

订阅

订阅我们的更新,我们会不定期的把更新的精彩内容推送给您的邮箱。不会包含任何商业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