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事件

关于中国计算机的历史事件

3月,闵乃大、胡世华、徐献瑜、张效祥、吴几康等组成代表团参加在莫斯科办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国际会议。从苏联“取经”,为中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12年科技规划中确定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等四个研究所

华罗庚受命筹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了解更多

夏培肃设计了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复旦大学数学系和物理系师生合作研究、设计,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台大型电子模拟计算机——复旦601型电子积分机。

清华大学创办半导体专业。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国产第一台结构式模拟计算机。

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机(即DJS-1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字长31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运算速度每秒450次,1958年8月1日该机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

了解更多

中国第一台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数字指挥仪901样机问世。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成功104机(即DJS-2型计算机),浮点40二进制位、每秒1万次,使用磁芯存储器。

了解更多

4月, 夏培肃领导的科研小组研制完成小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7机。

由徐家福、杨芙清等人撰写的《程序设计》问世;是一本中国早期有代表性的计算机高级语言通用教材。

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型机研制成功;标志中国电子计算机技术进入第二代。使用2万多只晶体管,3万多只电子管

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管计算机119机,通用浮点44二进制位,运算5万次/秒。

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由慈云桂在哈尔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主持研制成功。这是中国首次自主创新,且实现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晶体管计算机, 并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康鹏发明的隔离阻塞振荡器和推拉触发电路为该机研制成功的基础,开创了国产晶体管成功应用于计算机的先河。该机研制成功,奠定了此单位成为后来巨型计算机系列“银河”和“天河”诞生的揺蓝。

了解更多

DJS-II型机的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08乙型机由华北计算所设计,内存储器由2组大磁芯体构成,可以内存32768个全字长单元,外存储器由4个磁鼓构成,每个磁鼓存储量16384个全字长单元,还可配有磁带机,每个磁带机的容量是磁鼓的16倍。输入采用光电输入和电传打字机输入两种,使用打印机输出,使用修改后的ALGOL-60。北京有线电厂生产,前后共生产56台。

筹建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研究所,集中了一大批技术力量,同时开展外部设备中最薄弱的磁盘机,磁带机,打印机的研制工作。

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中国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浮点32二进制位,每秒6万次。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成功109丙大型晶体管计算机。字长48位,内存容量分数据存贮器32K字,指令存贮器4K字,运算速度每秒11.5万次。

哈尔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主持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III型机研制成功;全晶体管计算机。

元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在北京召开了"电子计算机首次专业会议"(即7301会议),确定了发展系列机的方针,提出联合研制小、中、大三个系列计算机的任务,以中小型机为主,着力普及和运用。

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150机研制成功;由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有关单位共同研制;字长48位,存储容量13KB。该操作系统由北京大学教授杨芙清领衔研制,这是国内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操作系统。

四机部、一机部、中国科学院、新华社、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联合提出研制汉字信息处理工程,命名为"748工程",并通过国家计委批准立项。

中国第一个系列化的机种小型集成电路计算机DJS-130机研制成功,软件与美国DG公司NOVA系列兼容。DJS 100系列机的出现起了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它带动了我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全国有三十多个工厂相继投产过DJS 100系列的130机、高端的140机和142机、低端的120和110机,和其他派生机型;它带动形成过我国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高潮,DJS 100系列是从1956年到改革开放前那段国产计算机中产量和应用最多的计算机机型。据统计,DJS 100系列各个型号的计算机生产总量一共达到一千多台。

DJS-183机大型通用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软件与美国DEC公司PDP-11系列兼容。

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微型机通过鉴定,该机CPU为14片电路组成,兼容Intel 8080A。

银河巨型计算机由慈云桂主持开始研制,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承担研制工作。

DJS-051A 微机完成研制,指令与Intel 8080A一致,CPU 8位,主频500Khz~1Mhz,由4片IC组成,输入使用光电输入机或者电极头输入机,输出使用小型打印机,内存ROM 256,RAM 2~4K。

DJS140计算机样机通过鉴定。该机规模与NOVA840相当,字长16位,内存容量128K字,运算速度每秒80万次。规模与NOVA840相当,字长16位,内存容量128K字,运算速度每秒80万次。140机系统软件相当齐全,把国外NOVA-840机的全部系统软件移植到140机上,国外同类机的软件均可在140机上使用,机器有强有力的操作系统,在MRDOS控制下可多道程序运行机器配有实时FORTRAN Ⅳ,FORTRAN V,多用户BASIC,ALGOL-60等语言,是我国目前计算机中系统软件较完善的机器;140机具有较完善的外部设备,可配6MB的磁盘4台,半英寸磁带机8台、变行打印机1台、X—Y笔绘图仪、光电输入机、电传打字机等设备。

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了每秒运算45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机。

王选教授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南京大学、常州计算机厂和广州计算机厂等单位联合设计的DJS-210计算机通过系统鉴定。

GB2312国家标准《信息处理交换用汉字字符集(基本集)》颁布实施。

天津计算机研究所(原无线电研究所)研制的DJS153小型计算机通过鉴定。该机为100系列的高档机,字长16位,内存容量128K字,运算速度每秒125万次。先后在天津、潍坊、苏州和上海投产。

上海计算机厂研制的DJS185小型计算机通过鉴定,字长16位,内存容量16~128K,运算速度每秒50万次,功能与PDP11相当。

华北计算所研制出DJS186小型计算机。该机是180系列的高档机,字长16位,内存容量256K字,运算速度每秒100万次。由北京有线电厂投产。

到1982年底,中国已经有了4000台计算机(不包括微型机),其中进口计算机450台,大概有200种机型,中国第一代计算机共生产了45台,第二代计算机生产了200台,其余都是DJS-100系列。

常州第二无线电厂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研制第一代HZ8401汉字智能显示终端,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技术;中国磁记录设备公司已生产出24兆磁盘机、6兆盒式磁盘机等产品。

电子部六所开发的我国第一台PC机——长城100 DJS-0520微机(与IBM PC机兼容)通过部级鉴定。

南京有线电厂的紫金-Ⅱ号微型机投入批量生产,该机仿制APPLE II,内存容量扩大至64K位,键盘为分离式,并增加了12个功能键。

王永明发明的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通过鉴定。

大型向量流水并行机——757型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向量运算0.1亿次。

1983年12月22日,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亿次以上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长沙研制成功。它填补了国内巨型计算机的空白,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计算机的国家。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世界研制巨型计算机的行列。

了解更多

新技术发展公司宣布成立,是联想集团的前身。

华光Ⅱ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投产。

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原中国计算机发展公司)推出长城0520CH。

清华大学主持联合设计,由电子部六所、国营734厂(南京有线电厂)、陕西省计算机厂以及华明计算机有限公司参加研制的中华学习机CEC-I型投入生产,从而掀起了中国计算机普及教育的浪潮。

中国首次实现与国外的计算机联网,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向西德卡尔斯鲁厄大学发出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E-mail)。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我国第一个工作站系列——华胜3000系列研制成功。

我国发现首例计算机病毒。

长沙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出银河-Ⅱ通用并行计算机,峰值速度达每秒4亿次浮点运算(相当于每秒10亿次基本运算操作),为共享主存储器的四处理机向量机,其向量中央处理机是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自行设计的,总体上达到80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主要用于中期天气预报。

曙光一号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完成研制,这是国内首次以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通用微处理器芯片和标准UNIX操作系统设计开发的并行计算机。其定点速度每秒 6.4亿,主存容量最大768 MB。在对称式体系结构,操作系统核心代码并行化和支持细粒度并行的多线程技术等方面实现了一系列的技术突破。

7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采用IP/x.25技术,连接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西安等五所城市,并通过NCFC的国际出口与Internet互联,成为运行TCP/IP协议的计算机互联网络[6]。

曙光公司推出曙光1000,含36个处理机,该系统突破了一批大规模并行处理的关键技术,采用了国际90年代的最新技术它的峰值速度达到25亿次/秒,实际运算速度达到15.8亿次/秒浮点运算,内存容量达1024兆字节。

6月18日,东软集团(原东大阿尔派)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软件公司

长沙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出银河Ⅲ,峰值性能为每秒130亿次浮点运算。

10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与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的互连互通

长沙国防科技大学研制1024个CPU组成的银河Ⅳ超级计算机,峰值性能达到每秒1.0647万亿次浮点运算,其各项指标均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GB 18030-2000《信息技术 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 基本集的扩充》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起草,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0年3月17日发布和实施。该标准在GBK基础上增加了CJK统一汉字扩充A的汉字。

来源: archive.org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始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通用CPU芯片,他们把这一项目命名为“龙芯”。

8月,“龙芯”1号完成研制,9月28日正式面世;同年12月,由中科院计算所、海尔集团、长城集团长软公司、中软股份、中科红旗、曙光集团、神州龙芯等国内七家联手发起的“龙芯联盟”正式成立,这意味着龙芯从此有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龙芯2号的设计从2002年7月开始,采用4发射和乱序执行结构的设计,64位设计,7~10级流水线。龙芯2号的寄存器堆设计有两个方案,A方案采用的商用寄存器堆设计出错,导致流片失败;B方案流片成功,2003年10月17日成功启动操作系统,最高频率为300MHz,功耗1W—2W。相同主频下,龙芯2B的性能已经超过了PentiumII,是龙芯一号的3~5倍。为了纪念毛主席诞辰110周年,龙芯2B代号MZD110。

12月23日,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IPv6地址登录到全球域名根服务器。

天河一号第一期由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和天津滨海新区共同资助,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共耗资6亿元人民币,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逾200人,于2009年10月29日发布研制成功信息。该计算机由103台机柜组成,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装有3072颗英特尔公司的至强E5540 2.53GHz四核处理器和3072颗至强E5450 3.0GHz四核处理器,共有24,576个处理器核心。天河一号还装备2560块AMD公司的Radeon HD 4870 X2显卡,共有5,120个图形处理器用于图形处理器通用编程。天河一号拥有98TB内存和1PB共享的磁盘容量。全系统功率为1280千瓦。

天河二号(简称:TH-2),是一组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异构超级计算机,为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的后继。天河二号的组装和测试由国防科技大学和浪潮集团来负责,于2013年底入驻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学广州校区东校园内的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并进行验收,2013年底交付使用后对外开放接受运算项目任务,用于实验、科研、教育、工业等领域。天河二号造价达一亿美元整个系统占地面积达720平方米天河二号于2013年6月起至2016年6月之前,为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目前,天河二号由国防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共同使用和维护。不过树大招风,美国以担心“天河二号”进行核子研究为由,禁止英特尔出口芯片给中国,此后中国展开了自主设计道路。

天河二号共有16,000个运算节点,每节点配备两颗Xeon E5 12核心中央处理器、三个Xeon Phi 57核心的协处理器(运算加速卡)。累计32,000颗Xeon E5主处理器和48,000个Xeon Phi协处理器,共312万个计算核心。

神威·太湖之光 (英语:Sunway TaihuLight)是由中国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超级计算机,2016年6月20日在LINPACK性能测试中以 93 PFLOPS 的测试结果超越同为中国组建的天河二号(LINPACK成绩约为34 PFLOPS),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直到2018年6月8日被美国的超级电脑高峰Summit)超越。“太湖之光”的命名来源于无锡旁边的太湖。目前神威·太湖之光部署在江苏省无锡市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由清华大学负责运营

神威·太湖之光也是中国大陆首度自行设计不使用英特尔等美国公司的核心产品而登上TOP500第一名宝座的超级电脑。该机组在天河二号被禁之后,也被认为是中国政府面对美国政府限制英特尔、英伟达等厂商对华出售运算设备的正面回应。

订阅

订阅我们的更新,我们会不定期的把更新的精彩内容推送给您的邮箱。不会包含任何商业广告。